点上方台山发布,关注并设星标,请到文末点个赞
今天
是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40周年纪念日
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
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
台山是排球之乡
是中国女排的拉练基地
连续八年,女排姑娘与台山小伙子拉练比赛
为中国女排夺冠打下基础
1990年5月17日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古巴女排争霸赛(中国女排3-0取胜 )
2003年4月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2004年4月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2005年4月8日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2006年4月6日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2007年5月1日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2008年3月28日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2012年4月1日
台山体育馆-中国女排与台山男排对抗赛
“全国排球半台山”
台山在中国享有“排球之乡”的美誉。自1914年起,排球运动在台山历经百年而不衰。周恩来总理曾用“全国排球半台山”这句话,来赞扬台山排球人才辈出。
1914年
排球技术传入台山
1919年
台山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波学会
2018年年底,以台山排球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台山排球故事》印发出版。该书以上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40年间的台山为背景,以历史纪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4位排球爱好者及其朋友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台山排球故事》长达30万字,作者是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岑向权。
虽然是小说,但《台山排球故事》的脉络紧扣台山排球的发展轨迹。大背景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据资料记载,1913年,一位姓谭的华侨给在广州读书的儿子和他的同学传授了一些排球技术。
1914年,这些排球技术又从谭姓的华侨子弟那里传入台山。在台山,最早开展排球运动的学校是台城谭氏学校,即现在的育英中学,以及四九下坪堡小学。
1919年,台山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波学会。而华利波就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台山话译音。
起初,排球传入台山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不过,作为一项对场地和设备有一定要求的体育运动,排球运动能够在台山广泛开展,则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台山排球运动的兴盛之途中,华侨的作用不可磨灭。他们为了不让乡民染上当时社会流行的嫖赌饮吹的恶习,经常组织比赛,鼓励乡民打排球。有的华侨还出钱奖励优胜者,或购买排球和球网、设置球场。
台山“九人排球”
输
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台山排球运动进入普及阶段,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排球队,经常进行村际友谊赛。当时,群众把排球运动作为体育游戏,先是打16人制,后改12人。1928年,台山各排球队参照广州各体育会和高等院校排球比赛的规则,将赛事统一规定为上场人数为9人。这就是台山“九人排球”赛制的由来,并延续至今。
1931年秋
台山排球劲旅——仁社体育会在台城光兴路60号成立,入社运动员多达200多人。之后,仁社排球队先后夺得县运动会、省运动会的冠军,成为威震全省的排球队。从此,台山排球走上了娱乐与竞技相结合的道路。
在创作中,岑向权就是根据这些真实事件,用塑造的人物将台山排球的历史串联起来。当中还融入了台城城区大规模改造、新宁铁路以及“飞虎队”等与台山有关的历史。更有趣的是,在创作时,岑向权还特意使用了不少台山方言。
《台山排球故事》一书共分8个章节。岑向权回忆,在编写时,最困难的是第七章节——日寇犯境,排坛遭厄运。日本入侵,侨汇中断。1939年至1945年间,台山爆发大饥荒,到处民不聊生。这段时间与排球有关的记载一片空白。
从引进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台山排球已有百年历史,并成为了侨乡独特的体育文化。尽管创作过程苦乐参半,但岑向权始终觉得,作为排球之乡的其中一员,这是他应尽的责任。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台山四个著名的体育名人
其中两个是台山排球的杰出代表
马杏修
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排球队教练
马杏修(1912-1956),台山县白沙镇千秋里人。他自幼酷爱体育,三十年代初期就读于台中时,已是台同篮球队队长,排球队主力队员。1935年至1937年,他在广东省体育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别任教于省立越华中学和台山县立中学。1940年3 月开始,马杏修到美国留学,攻读体育专业。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杏修抱着一颗赤诚爱国之心,毅然由美回国,任教于广东省体育专科学校。他悉心研究体育理论,曾出版体育世界月刊并多次翻译篮球快攻战术,对广东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59年,马杏修调任广东省较场场长兼省篮球队教练。1951年被选为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1951年5月,他任中南区篮球队教练,后又任中南排球队教练。由于他领导有方,指导“有灵”,被选拔到中央体训班担任国家排球队第一任教练。
马杏修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患上癌症后,仍抱病著述《今后排球运动的方向》《中国排球裁判法》等理论著作。他的一生为祖国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为台山增添光彩,为祖国争得荣誉。
黄 亨
新中国第一代国家排球队队长
黄享是台山县白沙镇平洋里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喜好排球运动,农闲经常相约村中兄弟练习排球,到青年时已练就一身扣球防守的好本领。新中国成立后,被吸收到台山排球队,1951年随队参加省篮排球运动会,同年入选省男子排球队,参加中南五省一市篮排球比赛,赛后又被选入国家青年男子排球队,并担任该队队长。
在国家青年队时,黄享曾随队出访过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参加过第5、6、7 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运动会。1955,他被评为全国刻苦训练标兵以及获颁“中华全国排球选手”证章。
1956年退役后,黄享先后在北京男排、广东青年男排、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及山东队、河北队任教练、主教练、总教练,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排球运动员。任北京队女排领队兼教练时,他带领队伍获得1956年全国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任广东青年男排教练时,他带领队伍获1958年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亚军,建队一年进入甲级队行列。黄享在山东队曾三次被评为体育先进工作者,在河北省男排任教时曾任省排协主席,1985年调回广东男排任教,曾任广东省排协副主席。
黄亨是我国首批排球高级教练员之一,在排坛刻苦地拼搏了几十年,为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功绩,在排坛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黄英杰
奥运史上第一个广东人
1914年,黄英杰出生于台山县白沙镇牛角龙德星里。他从小喜爱体育,16岁考进台山师范学校学习,后又进入中山大学体育系深造。在学期间,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1932年,在台山县第五届运动会上,他斩露头角,一举夺得田径五项全能;1933年,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广州举行,黄英杰获男子甲组跳远第二名;在省十三届运动会上,他顽强拼搏,以五项2894.80分的成绩破了省纪录, 获得男子甲组五项第一名;1936年5月11日,黄英杰被选进参加奥运会田径训练班,在此期间,他以16 秒的成绩打破100米高栏全国纪录,同年,在奥运预选赛中,又以15秒7的最佳成绩打破110米高栏全国纪录,成为全国田径选手。后来,黄英杰代表中国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上第一个广东人。
戚烈云
我国第一个蛙泳世界纪录创造者
戚烈云,广东台山县人, 生于香港, 自幼酷爱游泳。1952年在全港游泳比赛中脱颖而出,连续夺得100米和200米蛙泳比赛的冠军。1954年,他自创的高航游泳法(蹬脚时上身抬起较高),在泳坛上独树一帜。
1956年,在国际游泳比赛中,戚烈云获得100 米蛙泳第四名。1957年5月1日,在广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泳表演赛上,戚烈云以1分11秒6的好成绩,一举打破了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V.斯沃齐尔保持的100米蛙泳1分12秒7的世界纪录创造者。
1958年,戚烈云被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后又担任国家集训队教练。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上,早就移居香港,成为企业家的戚烈云再度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他还兼任香港中华业余游泳联合会名誉会长一职。
戚烈云在泳坛的奋斗中,不仅在国际泳坛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也为台山人民赢得了荣誉。
台山发布编辑部
原标题:《细说中国女排与台山的故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