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拜仁慕尼黑的24岁新力军格雷茨卡(Leon Goretzka),星期天晚上为德国队迎战荷兰的比赛中担任了前场铁三角的其中一人。甚至前场三人以跑动换位时,格雷茨卡也会在这3-4-1-2的阵式中与格纳布里在进攻三区交换位置。前场三人的跑位路线很自由,三人无固定位置,但格雷茨卡有扛位停球及制空的能力,身高达1米89的格雷茨卡至少在德国没挑中锋的情况下带了一些新元素到德国的前场。

早在2016年11月15日,德国作客意大利的友谊赛中,勒夫也曾让格雷茨卡担任一个前场高大停球点的角色。格雷茨卡在该场比赛中不断和托马斯-穆勒换位,出现的位置甚至很多时是前场最靠前的一员,而他在该仗表现非常不俗。也许在勒夫的战术腹稿中,格雷茨卡担任前场"进攻铁三角"的其中一人,这构思从来都没有被遗忘。在前场三人的跑位互换中,至少有一人在身高体型上占了些优势。

昨天对荷兰的上半场,格雷茨卡便有22次触球,93%的传球成功率,3次对抗的争夺中胜出,赢下一次头球争夺。下半场,荷兰发现了德国右路的弱点并加以针对。德国下半场在受压之下,格雷茨卡也被安排多到右路协助支援,表现也有所下滑。

2016年,勒夫也曾让格雷茨卡担任一个"伪9号”的角色

终日嚷着德国有高中锋便能解决进攻问题的,其实在面对范迪克和德里赫特两名身高体壮的中卫,一名中锋能真正从制空和身体对抗中胜出的机会率实际有多大? 人们对打铁桶阵的误解是高中锋能破密集防守,因为他们能扛能顶。这只是事实的一半。

有上佳体型永远都是优势,但只想面队密集防守时以不断的传中球击破铁桶阵,不但不实制而且不高效。如对方安排了三中卫首发,每个1米90以上的身高,那高中锋的优势在哪? 面对铁桶阵,说到底的关键也是前场球员在狭小空间(tight spaces)以突破或小组配合的能力和意识。身体素质是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在狭小空间,面对单对单的技能和配合意识。也别忘了,德国的著名中锋如克林斯曼、克洛泽和沃勒尔都是1米83左右,其实不能用高中锋去形容。他们强的不是体型和对抗,反而是他们在狭小空间用球的处理、杀手触觉和门前的把握力。

中锋如非身高异禀(1米92以上),其实面对对方密密麻麻的防守和高大的中卫,靠高空球取绝对优势其实并不高效。前季,英格兰的足球杂志Four Four Two指出,英超球队从高空争夺中取得进球的成功率其实很低: 从定位球(set-pieces)得来的头球进球大约是18%,因许因为中卫都上前助攻了;而阵地战中取得的头球进球,则只有8.9%。表示每十次传中,平均一个进球也制造不出来。

别忘了,现代中卫的选材都以身体素质作考虑。所谓有高中锋便能破密集防守和铁桶阵,其实非常片面。

如曼城、利物浦、巴萨、刚在欧冠击退皇马的阿贾克斯、上季的那不勒斯,都不是高中锋褂帅的球队。特别是曼城,在英超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铁桶阵,他们都能逐一以大比分击破。曼城靠的便是球员们在狭小空间的单对单技术以及小组配合的意识。破铁桶阵的关键从来并非高空球,除非对方的中卫们都是小个子。

大家留意一下利物浦的菲尔米诺、皇马的本泽马、云达不来梅的克鲁泽、阿贾克斯的杜桑-塔迪奇、星期五晚上对捷克的英格兰前锋哈里·凯恩,荷兰的德佩,他们身体素质各异,但都是很好的前锋球员。

他们也会多从中锋位后撤至中场协助组织和串连,两边锋也收入禁区的中央形成"伪双箭头",如个人能力强的如英格兰的斯特林和桑乔,利物浦的萨拉赫和马内,云达不来梅的拉希察和约翰内斯·埃格施泰因。边锋不再只是冲击边路,反而进中路多添接应点,边路的侧击则由两边卫担任。

中锋当然也可只站禁区等供应,但现今所见即使像哈里·凯恩、曼祖基奇也不会只是单单站在禁区作"支点",二人都不只是担任"9号"的角色: 哈里·凯恩在禁区是霸王,但在场上却有更多时间在"10号"位置帮助串连,斯特林和桑乔的位置运要靠前;曼祖基奇也很多时候在边路作策应。

阿贾克斯的杜桑-塔迪奇,成了本季神锋。打法值得參考

这是一种战术趋势,中锋不只是一名"9号",站禁区等待供应。如前场组织攻势时,中锋后撤便多了一个组织者和接应点;两边锋收窄形成"伪双箭头" ,双前锋从单对单过人或小组配合寻更多射门机会,令进攻套路充满弹性。这种打法也可参见英格兰的斯特林和桑乔,利物浦的萨拉赫和马内,云达不来梅的拉希察和约翰内斯·埃格施泰因。当然球队的前锋如哈里·凯恩,菲尔米诺和克鲁泽,也可以待队友在进攻三区停球后,冲到禁区作攻门。这丰富了进攻的套路。

有别於格雷茨卡在拜仁慕尼黑的中场位置,在国家队中,勒夫其实一直也视格雷茨卡为前场三人的选择。而不是中场的"6号"或"8号"的角色。格雷茨卡攻强於守,作为"6号"防守型的中场当然不合适;但作为"8号",格雷茨卡即使有活力,却欠理想box-to-box中场需要具备的推进能力、串连和创造力。

考虑德国队的3-4-3阵式布置,中场中路需要两名球员: 一名有防守能力和抗压力高的后腰("6号"),及一名有串连和调控节奏的中场("8号")。格雷茨卡将不会胜任这两个角色;

当然,如勒夫以4-2-3-1阵式出战,让格雷茨卡担任前腰的可能性也存在。从技术优点来看,前腰本来便应该是格雷茨卡的最佳位置。

强强对话,勒夫很多时会倾向以3-4-3的阵式迎战,那格雷茨卡的角色便会是前场铁三角的其中一员。而德国也有不少中场选择: 客串的基米希、克罗斯、京多安、马克斯-埃格施泰因,还有这次落选却在尤文图斯表现不俗的詹、霍芬海姆的中场灵魂德米尔巴伊、门兴的中场约纳斯·霍夫曼和诺伊豪斯、多特蒙德的后腰魏格尔、RB莱比锡的迭戈·德姆等。因此勒夫有条件把攻强於守的格雷茨卡安排在更靠前的位置。

格雷茨卡在国家队前场三人的角色,以上半场来看,便是浮游在"10号"和"9号"之间。勒夫希望以他的身高、制空力和射门能力为前场带来一些新元素,也是大家认为德国前场一直欠缺的元素

但如上文提及,勒夫其实已经多次以格雷茨卡出任更靠前的位置,无论是伪9号(迎战荷兰和意大利)或右边锋(世界杯对南韩)格雷茨卡也曾在国家队出任过这些更偏向进攻的角色。这次迎战荷兰,按战术板,格雷茨卡看似是3-4-1-2阵式里的一名前腰,但其实他的角色也不只是这样限制。在3-4-1-2的阵式中,格雷茨卡有时会与前场的格纳布里换位,格雷茨卡也会出现在最靠前的位置。因此这3-4-1-2的阵式,前场三人的位置非常流动。下半场勒夫也刻意安排了三人作平排的站位,由3-4-1-2的伪双箭斗阵式,变为前场三人站位较平衡的3-4-3。

格雷茨卡在国家队前场三人的角色,以上半场来看,便是浮游在"10号"和"9号"之间。勒夫希望以他的身高、制空力和射门能力为前场带来一些新元素,也是大家认为德国前场一直欠缺的元素。当他回撤到前腰的位置,两名边锋便收窄至中间,形成"伪双箭头";当格雷茨卡前插至最前,却能为德国队提供了一些停球,扛位对抗,抢迫和制空能力的元素。也许格雷茨卡久久没有担当这角色,这场表现只算平平,不过考虑到德国前场欠缺格雷茨卡的元素: 无球跑位、制空力、扛位停球、把握力均不错.........也许以格雷茨卡视为"伪9号"的人选,加上罗伊斯、格纳布里、萨内或布兰特等在狭小范围的能力和配合,是德国长远在没有传统中锋时可以考虑的方案。

对,格雷茨卡不是中锋,但他也有一些中锋的特质。至少他在现时德国的大军名单中,能为前场带来另类元素。哈里·凯恩、菲尔米诺、本泽马、克鲁泽和杜桑-塔迪奇,从9号位到10号位的流动,丰富了他们球队前场的进攻套路。那格雷茨卡,先不论他是否"伪9号",也有者能力担当一个能为球队带来另类元素的攻击点。

其实德国的阵内,运有19岁的哈弗茨,同样有身型(1米88,83公斤)、小范围技术、配合的意识、制空力和进球能力,但他尚年轻也有待磨炼。他的定位也不该向"6号"或"8号"发展,这浪费了他在进攻三区的威胁力。

德国如有格雷茨卡为前场提供无球跑位、制空力、扛位停球和把握力,也许这"无锋阵"也非大家所想那样。但笔者从不相信高中锋能解决德国的进攻问题,反而是有小范围突破或打配合的球员选择少,把握力不好才是问题所在。在大家想高中锋能令德国进球不断的同时,可有考虑对方中卫的身体条件和能力? 对方的战术?

当然如果要高大的制空点,相信格雷茨卡和被德森、塞克尔或菲尔克鲁格等"传统中锋",特点上和昔日的"伪9号”比较也许相对接近。也可以期待他在未来德国队的演出